共计 2212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,配送服务机器人、炒菜机器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而这些外观、动作更接近人类的人形机器人也频繁刷新着人们对科技的认知。
作为集成度高、涉及多种前沿技术的工业产品,人形机器人现在已经能做些什么?多久才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?未来广泛运用还需突破哪些瓶颈?
科技巨头热捧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跟踪系统的帮助下,随着工作人员抬起手臂,一个银黑相间的人形机器人也慢慢抬起右手,张开手掌接住一瓶矿泉水再握紧,将其递给旁边的工作人员后松手。整个过程流畅自然,宛若一名人类在与同伴互动。
这是记者在乐聚(深圳)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看到的测试场景。该公司研发的“夸父”高动态人形机器人,重量约 45 公斤,身高约 1.6 米,步速最高达每小时 5 公里,快速连续跳跃高度超过 20 厘米,可通过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实现多场景智联应用,已在科研教育、商业服务等领域得到逐步应用。
人形机器人又称类人机器人、仿生机器人,通常拥有头部、躯干、双臂双腿等类似于人类外形的特征,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。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。美国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 Figure AI 的创始人和 CEO 布雷特·阿德科克就曾在社交媒体上为乐聚机器人点赞。
近年来,世界各国科技巨头持续加码人工智能与智能互联,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与创新。在 2025 国际消费电子展上,包括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均展示了旗下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,成为本届展会的核心亮点之一。特斯拉开发的人形机器人“擎天柱”已经能够像人类一样走路,可以实现自然转弯等能力,并能够将鸡蛋精确地在左右手之间传递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·马斯克表示,2025 年,特斯拉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,正式商业化量产会在 2026 年开启。据深圳新战略传媒有限公司产研所不完全统计,截至 2024 年 6 月,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已超过 160 家,其中中国企业超过 60 家,占比 37%,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。美国和日本分列二三位,占比分别为 19% 和 11%。
目前,市场主流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不菲,高的甚至超过 50 万元人民币。为了让更多的客户能感受到人形机器人的魅力,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说,公司坚持高性价比战略,推出的 SE01 人形机器人售价约为 2 万美元至 3 万美元,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目标客户,目前已经销售了上百台。

人形机器人能干什么
2024 年 1 月,工信部等 7 部门印发的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提出,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,突破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,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,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。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,当人形机器人技术稳定后,“人干的事情它都能干,想象空间很大。”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,2021 年到 2030 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 71%。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,到 2030 年,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 8700 亿元。
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说,工业制造、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,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。人形机器人已在商用服务和工业制造场景得到初步应用,“优必选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、商用服务和家庭领域继续落地应用。预计,人形机器人将来会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必需品。”
中泰证券的一份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指出,目前人形机器人已在家庭服务、商场接待、柔性制造等多领域开展实验性应用。未来,机器人替代人工将始于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环节。
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大的意义,在于企业不需要为机械化改造产线。“我们发现,工厂场景中仍有大量环节依赖人工,无法用工业机器人解决。人形机器人可 1:1 适配现有生产线,不需要改造即可上岗。”冷晓琨说。近似于人的机体和动能设计,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更容易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参与者。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,人形机器人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,能够像人一样思考,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沟通交流、情感陪伴。
谭旻说,人形机器人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方面具有显著潜力,尤其是在提供日常辅助、健康监测和情感陪伴等方面。“人形机器人既可以帮助老年人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任务,还能实时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。”技术瓶颈仍有待突破 目前,人形机器人离大规模量产和应用仍有距离。在工厂、商超“聘请”人形机器人上岗工作,依然是时下“时髦”而非绝对“实惠”的选择。比如在工厂环节,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,只有少部分先进工厂开始探索在某些工作流程中使用。业内人士预计,人形机器人更多走进产线可能还需要三到五年,而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则需要更高的精确度和安全性,所需要的时间则会更长。此外,如何攻克技术瓶颈并合理控制成本,成为人形机器人能否量产的关键。集机械、电子、材料、计算机、传感器、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人形机器人,产业链高度复杂,还有不少核心技术亟待提升。目前,每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呈现出高度的定制化倾向,缺乏真正通用的零部件,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。
在谈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时,谭旻认为“耐心资本”至关重要。他表示,人形机器人作为一项前沿技术,其研发和商业化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。业内普遍预计,2025 年至 2030 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“概念验证”转向“规模化商用”的关键期。